教育資源,一直是許多家庭關注的問題。
在此之前, “期末考差就跌房價”、“小區家長幫孩子補習”等新聞都能迅速吸引諸多關注。由此可見,即使有公民同招等政策出臺,廣大家長們對于“名?!钡淖放踔庖琅f火熱。 這背后反映的,正是當下教育資源不足所導致的“教育不公平”現象。
對此,新教育發起人朱永新就曾在兩會提案中指出:要用“閱讀公平”來促進“教育公平”。
朱永新
作為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的朱永新,早在1993年于蘇州大學任職時,就推出了“蘇州大學學生必讀書計劃”,
并在1995年組織全國專家學者研制“中國第一個中小學生和教師閱讀書目”,由此開始了專業閱讀研究和推廣生涯。
2020年,朱永新還獲得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頒發的“IBBY-iRead愛閱人物獎”。
在去年出版的《教育的對白》一書中,朱永新與英國科學院與歐洲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艾倫·麥克法蘭教授共話中英教育。
在談話中,他們也多次提到了閱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為進一步了解閱讀與教育公平的關系,我們特別與朱永新教授就這個主題進行了一次談話。
在他看來,中國當前教育現狀下,教育資源不均的根源是什么?對于閱讀,他為什么又寄予如此重大的期望,認為閱讀是達成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怎么讀”、“讀什么”這些問題,他又有哪些答案?
01 學校之間的差距
根源在于教師的差距
在《教育的對白》中,朱永新提到了中國教育公平的問題。
拿教育經費來說,上海學生的生均經費比貴州高好多倍,這樣各地之間的教育發展就很難平衡。
而城市的教育公平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 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關系沒有很好的平衡,
2. 學校和學校之間的差距比較大。
針對第一點,朱永新分別用北京和上海舉例,在不同地區,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地位存在差異:
在北京,公辦學校呈現出強勢的樣態,諸如人大附中、北京四中、清華附中、十一學校之類的名校都屬于公辦;
而在上海,則有許多成績非常突出的民辦學校。
理想狀態下,公辦、民辦學校應該處于相對均衡的狀態。其中,民辦學校主要來滿足家庭個性化的需求。但現在,兩者正在錯位發展,處于此消彼長的競爭狀態。
家庭對教育的選擇,既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是其結果。
家庭總是傾向于選擇優質的教育資源,這就造成了更多更好的資源會向這些學校集中,形成“馬太效應”。自此,為了擠破頭進名校,“教育軍備競爭”愈演愈烈。
為了遏制這種現象,搖號入學的政策進入大眾的視野。但是,朱永新認為,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從本質上來說,有選擇才能促進品質。搖號政策是在整個教育資源非常短缺的情況下,出于無奈的選擇,它不應該是一個方向。
說到改變這一現狀的策略,其一,是政府要努力提升公辦學校的品質。可以通過購買課程、托管等方式來實現。美國和英國在提升公辦學的教學水準方面,都做出了相當的努力。
其二,要引導民辦學校走公益化發展道路,不能過分強調商業化。放眼整個國際,私立教育機構也有許多是以提供公益、優質的教育為目標的。比如,各種類目的獎學金、助學金計劃都讓不少學子不用受制于經濟狀況,可以安心求學。
但是從本質上說,朱永新說,造成教育資源不公平,以及學校差距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教師,有沒有好老師是關鍵。
一方面,是師資存量不足。好老師本身就是一種稀缺的教育資源,是各方爭奪的對象。
村里的好老師會被鎮里挖走,鎮里的好老師會被市里挖走。收入少、文化環境差的地方很難留住人。
武漢大學鄉村治理研究中心調查一個鄉鎮中心學校時發現,近5年來該校新招聘的鄉村教師流失率達45.5%,留下的一些老師在等待調走時機,處于“人在心不在”的狀態。
即便是在聚集了全國最多師資的上海、北京、深圳這樣的大城市,“挖人”現象仍然存在,一些學校不惜花重金聘請教學能力優異的老師。
而上海市教委等部門近日聯合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上海市中小學教師人事管理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也印證了師資稀缺的現狀。
規定新評特級校長、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不低于20%左右的人員流動到鄉村學?;虺踔袕娦9こ虒嶒瀸W校支教3年;每位上海教師10年內須有規定的流動記錄。
另一方面,是增量需要長期積累。
培養一名老師,尤其是優秀的老師很不容易,且需要時間的沉淀。當下,隨著教育領域許多理念的更新,以及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重視,老師這一行業已經從過去的“教書匠”升級為了“多面手”。不僅需要升級各種多媒體教具的使用,還要從教學方法上進行變革,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同時,教師培訓對于學校來說也是一項不小的成本,青澀的教師成長為優秀的教育實踐者往往需要好幾年時間,并且培養出來的好老師又可能被其他學校挖墻腳。
對于學校來說,這樣的結果似乎有些得不償失,而選擇直接“挖人”也加劇了優秀教師的存量危機。
02 閱讀
是彌補教師差距的重要方法
那么,除了提升教師水平,是否存在一種更加便捷的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學習環境,縮小教育在不同地區和學校的差距?
對于這個問題,不少學者都提出過類似的觀點: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當偏僻鄉村學校的孩子們有了與中心城市的孩子一樣多的優質圖書時,他們精神發展的起點就站在了同樣的起跑線上。
美國學者赫希曾在《知識匱乏:縮小美國兒童令人震驚的教育差距》一書中提出,“我們只有在妥善處理好閱讀問題后,才能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中處于最佳地位,才能實現保證每位學生人生起點公平的目標?!?br/>
朱永新也深以為然: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
以圖書和閱讀來縮小教師差距的過程很簡單。
任何一個老師,一個人能夠傳遞的知識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能夠借助書籍,一個是教師能夠用自己的視野、經驗、見解為孩子們的閱讀提供指導,幫助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更好的提升;另一個是孩子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視野、境界、知識結構會發生深刻的變化,建構知識處理信息的能力進一步加強。
因此,想要推動孩子們閱讀,非常需要老師以身作則,帶領孩子們閱讀。在朱永新看來,老師閱讀是學生閱讀的前提,甚至是整個教育的前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把自己知識的1%用于課堂講授就夠了的教師,才是真正熱愛自己學科的人?!?nbsp;
在發揮老師帶頭作用方面,朱永新提出了三點建議。
1. 老師自身要熱愛讀書,成為一個真正的讀書人,用自己對閱讀的堅持對學生耳濡目染。當下社會,老師們工作時間長,也面臨讀書時間少,讀書少,效果差的難題。要改變這一現象,朱永新建議老師們還是要合理安排時間,擠出時間讀書。
2. 老師自己要有鑒別書優劣的能力,樂于閱讀優質書籍。與自己專業領域相關的書,重在精讀;其他好書則可以用來提升自己的內在涵養。
3. 老師要耐得住性子,不抱著功利心態閱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閱讀的成效無法在短時間內顯現,但是持之以恒,非功利化的初心一定會帶來成長。
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增加閱讀后的成效,朱永新也在教育實踐中真真切切地看到了。
2016年四月,湖北隨縣召開了一個新教育大會。原本,隨縣是新建的一個農業為主的縣,原來沒有城區。隨縣參加新教育實驗僅僅五年,五年以后,它的上級地級隨州市進行了一次綜合測評,以初中為例,隨縣的二十三所學校全部進入全市前三十名,全市前十名隨縣更是拿下七名。
朱永新和團隊專門去看村小的孩子,發現他們的閱讀量和精神狀態和城市的孩子沒有什么兩樣,甚至還更好。
03 改良閱讀結構
閱讀內容需要多樣化
除了要增加閱讀量,朱永新還指出,當下國內孩子的閱讀結構還存在缺陷,主要就體現在閱讀內容不夠多樣化。
這不僅是老師們需要注意的,也是教育的另一重要場景——“家庭”——這一情景下需要注意的問題。
其一,是孩子的課外書太少,教科書以外的書沒那么多。朱永新將教科書比作母乳,不可否認它很有營養,但是6個月以后,母乳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了。
其二,是跨領域的閱讀太少。與文學相關的小說看得多,但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傳記文學,甚至充滿藝術感的詩歌也應該為孩子的閱讀提供養分。
與朱永新對話教育的麥克法蘭先生對于這一點也頗為贊同,他認為閱讀影響著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孩子脫離自身,了解其他世界的重要能力。他推薦孩子閱讀小說、詩歌,還有兒童故事來培養想象力。
通過閱讀小說,我們可以進入到作者創造的另一個世界中。如果想要了解19世紀初期英國中上層階級家庭的模樣,就可以閱讀奧斯丁等小說家的作品;要了解19世紀晚期的俄國,就要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的作品。
詩歌則通過運用押韻、節奏、想象、比喻等手法讓讀者脫離自身去體會作者希望表達的情感,我們可以從莎士比亞的很多作品中感受到。這一點是其他形式無法實現的。
此外,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傳統上都有十分豐富的兒童文學作品,當然其他國家也是。
兒童故事是一種奇幻文學作品,像《哈利波特》、《愛麗絲漫游仙境》等可以將我們帶入一個亦真亦假的想象世界,激發我們對另一種現實的感受。
在改善孩子閱讀結構上,朱永新很早就開始了實踐。上世紀80年代,朱永新還在蘇州大學任職時,就組織了一批專家做了《新世紀教育文庫》。發起新教育實驗以后,他又組織專家成立新閱讀研究所,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書目。
經歷了近10年,研制了幼兒、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閱讀書目各100種,還有教師、父母、公務員、企業家閱讀書目各100種。
這900種閱讀書目完成以后,朱永新和專家們又開始編選中小學學科閱讀書目,希望課外閱讀能夠跳出語文的框框。
閱讀不僅是語文的事,所有學科都有閱讀的需要。自然科學領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不論哪個領域都需要閱讀大量文獻。
朱永新希望能夠借此書目為家長和孩子都提供一個學科學習指南。
朱永新
學藝術的孩子需要培養自己的藝術視野、鑒賞能力,可以看世界名畫、聽大師的譜曲與彈奏;讀了《元素的故事》的孩子或許會就此對化學產生興趣;看過《從一到無窮大》的孩子可能會走向數學科研道路。
拓寬閱讀的內容,也就是在拓寬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
閱讀之于朱永新并不是新鮮的主題,在缺少圖書館和書籍的年代,他從南來北往住在招待所的客人那里獲得了書籍與知識,也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此后,更是因為閱讀,進而進入教育領域??梢哉f,對于閱讀與教育的關系,他有著親身的體會。
時光流轉,時代也在不斷變化著,尤其是新冠疫情使得教育迎來了一個新的節點,也讓朱永新對于閱讀與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一方面,線上教育等技術使得教育也進入一個吸納了更多多媒體技術的時代;另一方面,親子陪伴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在日后,閱讀展現的樣貌或許會有更多不同,比如閱讀網絡資源,或是使用電子設備閱讀,但閱讀之于教育的重要意義不會改變。
本文轉自外灘教育,文章僅用于分享,侵刪,謝謝!
書果星球閱讀教育項目
現面向全國誠邀合作加盟
合作咨詢:13370839957(溫老師)